寻访总理故乡不忘初心 增强文化认同砥砺前行——我校高一新疆高中班赴淮安开展社会研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态开展丰富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在活动中深化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2025年1月10日,宋钢副校长、新疆班管理处王盐平主任、高一新疆班班主任和派驻老师带领高一新疆班学生前往淮安开展社会研学活动。
淮安是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城北桃花垠。穿行馆内,文物“很有看头”:周恩来生前坐过的红旗轿车、2758号飞机、旅欧时期送给邓颖超的小银人、最后一次佩戴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些文物真实再现了周恩来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贡献和崇高风范。漫步于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是在与周总理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求知若渴的青年时期,到革命烽火中的英勇无畏;从新中国的奠基者,到晚年依然心系国家、人民的深情厚谊,每一幕都深深烙印在历史的画卷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总理虽未留财物于人间,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留下的是人民对他无限的敬爱。同学们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事迹,他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伟人是如何以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鞠躬尽瘁、奋斗不息。这份感动与敬仰,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他们誓言,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淮安府署,这里还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淮安府署曾审理过李毓昌《天下粮仓》案等,文化内涵丰富。关汉卿以淮安府署为题材,编写了戏剧《窦娥冤》,在淮安府署还珍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状元卷。这份试卷不仅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士子们的才华与智慧,更见证了淮安府署作为文化教育重地的辉煌历史。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同学们或独自沉思,或结伴而行,在淮安府署的各个角落留下自己的身影。淮安府署,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宝地,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永恒的印记。
河下古镇,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同学们在这里品尝茶撒的酥脆,蟹黄包的浓郁,豆腐脑的香甜……感受到了淮安风味。除了美食之外,河下古镇还蕴藏着丰富的非遗文化。在这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糖画师傅以糖为墨,在板上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那份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同学们挑选着属于自己的纪念品,不仅带走了对古镇的美好回忆,更带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河下古镇,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镇,用它独有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魅力,留下一段难忘的旅程。
在这个冬日里,灿黄的树叶记录着同学们的脚步。社会研学中好奇的探索给寒冬增添了无限暖意。他们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用双眼去捕捉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用心灵去聆听那些古老故事的低语。在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专注的身影和求知的眼神。舟行水上,波光粼粼,尽管偶尔有礁石绊路,但同学们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次次调整方向,继续前行。这种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勇往直前的态度,正是他们研学之旅中最宝贵的收获。
这一切的经历,都将成为他们心中最坚实的基石,为未来的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定会以更加热情饱满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攀登知识的高峰。他们知道,每一步的踏实前行,都是对自己梦想的最好诠释。